周光真 官方网站

http://zhouguangzhen.zxart.cn/

周光真

周光真

粉丝:403055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周光真,陶艺家, 陶艺评论家, 陶瓷文化国际交流策划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会员,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中华陶瓷艺术学会创办人,台湾《陶艺》杂志特约撰稿人,美国陶艺年度大展组...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中国现当代陶艺发展简史

    来源:艺术家提供

现代陶艺思潮的萌动(1978至1994年)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美的追求欲望突然喷涌而出,以装饰性为主调的唯美主义风格的艺术作品在中国大地流行起来。实用美术、装饰艺术由此进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其中,唯美主义的现代陶艺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关注。变形的、流线型的人物、动物或植物造型成为一种时尚。一时间,淄博、宜兴、石湾等陶瓷产区都先后成立了“美术陶瓷厂”。这些美术陶瓷厂的产品很多雷同:各种富有的窑变效果的装饰性陶器、摆件、花瓶、灯具、烟灰缸等,以及唯美主义的动物、人物造型的实用性或非实用性的彩釉陶瓷装饰品充斥了各地市场。


  当时,韩美林与周国桢等不少艺术家参与了陶瓷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引人注目。韩美林既是一位画家,又是陶瓷艺术家、设计师,创作范围涉及面甚广。1980年代以来,他创作了大量富有装饰性的卡通式动物绘画与雕塑,作品主题大多数为猫头鹰、熊猫、狗、鸡、马等动物。他运用了大量的圆弧线、抛物线,线条十分简练,笔墨深浅变化丰富,造型十分可爱。作品通俗易懂,充满了童真,深得普通大众的喜爱。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本土派的陶瓷教育工作者就开始了关于陶艺革新的探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郑可、高庄、常沙娜、祝大年、张守智、杨永善,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国桢、姚永康,浙江美术学院的邓白、陈淞贤,广州美术学院的谭畅等,将设计理念带入传统陶瓷工艺,开门办学,进行探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宜兴培养了不少紫砂艺术人才;中国美术学院与龙泉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吸收了广东佛山,石湾窑的传统制陶工艺。


  湖北在国内现代陶艺领域中跨出了第一步。1985年,中华陶艺开发研究中心在湖北荊春岚矶主办了“全国首届陶艺家研讨会”。研讨会首先希望解决的疑问是现代陶艺的涵义:“什么是现代陶艺?如何发展现代陶艺?” 1990年,湖北美术学院任教的李正文邀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陶艺顾问李茂宗共同举办了“首届湖北陶艺研习班”,同时举办了“首届湖北现代陶艺大展”。李茂宗的系列讲座,吸引了国内陶艺界的关注;他的陶艺作品也影响了当时的一批青年陶艺家。海外传来的现代陶艺发展现状的资讯对传统陶瓷艺术界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陶艺创作需要拉坯机、窑炉等设备、空旷的场地、丰富的原材料。但在当时,国内陶艺家创作的物质条件十分有限。许多陶艺家并没有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必须到陶瓷工厂或陶瓷产区创作陶艺作品。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建立陶瓷工作室,添置窑炉设备还是属于奢望。另一方面,与国外陶艺界联系很少,现代陶艺理论与各方面资讯的缺失,使整个现代陶艺界处于一个“贫血”状态。


  陶艺界的理论探索与国际交流(1995至2004年)


  1990年代初期,美籍华人李茂宗曾经对国内推动现代陶艺作出颇大的努力。他认为:陶艺创作“经历四个阶段:即由传统的功能造型到工艺造型,发展到现代的表现造型、抽象造型。这四个阶段反映了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


  “现代陶艺是火与土的艺术,陶艺创作应该随意即兴,以达到追求泥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成为当时一句时髦的口号,不少青年陶艺家的创作掉落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巢臼。由于现代陶艺理论系统化的缺失,导致自198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期国内陶艺界的处于一片迷茫之中。有位青年陶艺教师甚至认为“现代陶艺没有审美标准”。陶瓷产区的一些工艺师们讥讽道:“站不稳的、合不拢的、盛不了水的就是现代陶艺”,“现代陶艺就是乱做,不需要任何工艺技巧的”,等等。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姚永康就曾尖锐地指出:(早期国内)很多陶艺家的创作充满了沉重感,“伤痕意识”与“残缺美”,与暗淡的色彩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这么喜欢“东施效颦”?不少年轻幸福的学生所创作的陶艺也显得“痛苦不堪”,这不是“无病呻吟”吗?(《设计时代—世纪娃》,姚永康著,第10页)


  虽然,国内现代陶艺发展的前期存在着鲜明的抽象表现主义模仿痕迹,然而不可否认,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抽象表现主义随意即兴的创作方法与思潮,使初期的现代陶艺脱离传统陶瓷的审美轨道,对传统陶瓷审美的观念形成了猛烈冲击,对后来的现当代陶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19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各大美术专业的刊物都曾零星刊登过一些现代陶艺相关的文章。其中包括《美术》杂志,《中国美术报》,《新美术》等报刊。始于1989年的《江苏画刊》,则刊登了大量介绍现当代陶艺的文章,对推动的当代陶艺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校刊《装饰》杂志积极介绍当代陶艺;1996年,《雕塑》杂志开设现代陶艺专栏“中国现代陶艺家”,罗小平任栏目主持;1997年《美术文献》第10期出版了“中国现代陶艺专辑”。


  1998年至2003年,国内出版了一批有关现代陶艺的专著,如周光真的《今日美国陶泥家》,白明的《世界现代陶艺概览》、《世界现代陶艺图典》、《中国今日陶艺》,吕品昌的《中国当代陶艺》,左正尧的《超越泥性》,等等。此外,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也获得了主流美术著名美术批评家皮道坚等人的关注与支持。


  1990年代后期至2000年代初期,现代陶艺圈的领军人物主要是各大院校任教的年青人,其中包括:李正文、张晓莉、白明、刘正、周武、吕品昌、罗小平、黄焕义、左正尧、陆斌等人,他们坚持以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关主题进行创作与理论探索。


  凭借石湾窑、佛山陶瓷产区的资源,左正尧在广州美术馆再次兴起了南国现代陶艺之风。1997年起,他连续策划举办了“感受泥性——当代陶艺邀请展”和“超越泥性”、“演绎泥性”、“单纯空间”等一系列现代陶艺大展;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在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开幕。双年展作为国内唯一的、持续性的常规展览延续至今,记载了自1998年以来国内现当代陶艺的巨大变迁,为国内学院派陶艺发展过程保留了一份非常珍贵的文献史料。


  景德镇陶瓷学院在1995年举办了景德镇高岭国际陶艺研讨会。1998年,在罗小平、李见深、温·海格比(Wayne Higby美国阿弗瑞德陶瓷学院教授)等中外陶艺家的努力下,与宜兴市政府及陶艺界同行协作,首先举办了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1990年代后期以来,先后有温·海格比、理查·诺金(Richard Notkin)等国外陶艺家的热情支持,李见深、许以祺、周光真等海外华人的牵线搭桥,张温秩、罗小平、左正尧白明等国内陶艺界的活跃人士推动,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陕西耀州、山东淄博、广东佛山、浙江龙泉等地各种形式的国际陶艺研讨会、交流展览等活动遍地开花,为各地的陶艺家提供了各种机会,对国内陶艺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9年,以北加州为基地的美国中华陶瓷艺术学会组织了首届中国陶艺家赴美交流代表团参加美国陶艺教育年会。此后连续多年,学会曾邀请了近百位中国陶艺家赴美,并组织美国陶艺家到中国进行双向交流。


  自1989年起,国内先后有不少人留学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许多艺术家出国做短期交流访问。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也日趋频繁。


  两大陶艺创作群体的形成


  1980年代国内就有八大陶瓷产区说法,此后又增添了一些新的陶瓷产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些被称为“老窑口”的传统陶瓷也逐渐获得了恢复。分别是: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石湾窑)、潮州、山东淄博、湖南醴陵、江苏宜兴、浙江龙泉、陕西耀州、河北唐山、磁州窑、河南禹州(钧瓷)、汝窑、四川夹江、江西吉州窑、福建晋江、德化、建窑(天目釉),等等。


  1978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创办了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曾担任评委的有韩美林、陈若菊、张守智、杨永善等学术界的元老与权威;活动参与者中包括秦锡麟、刘泽棉、陈仲鸣等人。三十多年以来,这项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成为国内陶瓷行业中最具权威的一项活动,为各大产区的陶瓷工艺师提供了一个竞技场,对陶瓷产区与传统窑口的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9年中国轻工业部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合作评选了以10来中不同门类的老艺人为主的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至2006年为止,这项评选共进行过5届,总计有300余位工艺美术的专家获得这项殊荣。2004年,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主办。2010年第2届评选揭晓,又有93名艺术家获此项荣誉。2011年10月,全国16个陶瓷产区或省市的64位专家获得了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的荣誉证书。同时,各地方政府,甚至企业单位也纷纷效仿,授予各类“大师”称号,引来了不少争议。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陶瓷文化与市场的多元与繁华。


  在这一时期,各地陶瓷产区相继建立了陶瓷博物馆,陶瓷城、陶瓷文化创意园区等。各种形式的陶瓷作坊、商铺、公司逐渐普及。这些陶瓷产区与老窑口的无穷资源吸引了各地艺术院校的师生前往学习、研究、创作,有人甚至在当地创办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其中最有魅力的当然是千年瓷都景德镇。


  相比之下,学院派陶艺家群体规模的形成应是2005年以后的事。1950年代先后创办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浙江美术学院,是中国1980年代以前仅有的三所设立陶瓷艺术教学的高等院校。1999年起“高校扩招”,许多高等院校开始扩建,招生扩大,对陶艺教学产生很大影响。


  绿树成荫的校园,几净窗明的教学大楼,进口的陶艺设备,就此逐渐形成了当代陶艺(或陶艺雕塑)与陶瓷艺术设计的两大教育体系。当代陶艺教学着重于纯美术、陶艺作品创作的教学与实践;陶瓷艺术设计归属于工业设计的一个分支。


  1950年以前出生、文革以前毕业的中国第一代陶艺界学者前辈屈指可数。他们在1980年代现代陶艺发端初期做出过巨大贡献;1950至1970年代出生、1980至1990年代毕业于陶瓷艺术相关专业的第二代陶瓷艺术专业人士也仅数百人。然而,这些毕业生中有不少人任教于各大院校,创办陶艺工作室,可谓承前启后的一代。由于2000年前后大学扩招,各地许多院校建立了陶艺教室或科系,2000年代中期以来跨出校门的新生代陶艺工作者人数可能上万(2012年春末夏初,仅景德镇陶瓷学院一所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就有一千多人)。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国内当代陶艺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当代陶艺的教育与创作群体扩大,大量陶艺工作室的建立。凭借各地的文化背景,传统陶瓷产区资源,一些区域性的陶艺家创作群体逐渐形成。高等院校教学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陶瓷资源,以各大院校的师生与历届毕业生为主体的创作群体,与当地陶瓷文化产业组合为一个联合体,逐渐形成了国内陶艺创作群体的多元局面。


  2005年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办、西安美术学院承办的“首届国家陶艺教育年会”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参加此次年会的有韩美林、皮道坚、尹吉南以及来自全国66所院校的陶艺教育家、理论家、学者以及各院校师生一百余人。此时,国内设立陶艺教学的院校已从1990年代初的三五所老牌的院校猛升到近百之数。西安的中国陶艺教育年会是一次陶艺界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标志着中国陶瓷艺术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的现当代陶艺发轫于各大艺术院校,而艺术院校的师生又必须依赖于各地陶瓷产区的资源,形成了现当代陶艺发展的一种特别的中国模式。中国陶艺界以陶瓷产区与高等院校双重中心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当代陶艺发展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也是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独特优势。


  中国陶艺新气象


  千年瓷都景德镇活力重现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乐园,法国的巴黎、美国纽约苏荷区(SOHO)、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莫干山50号等等。优质的瓷土及陶瓷材料,釉药,设备,工具,拉坯,雕刻,翻模,施釉,彩绘,甚至搬运和烧窑,景德镇丰富的陶瓷生产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无法比拟的。景德镇是全世界艺术家的陶艺创作乐园!


  “到景德镇去做作品。”这不仅是许多陶艺家的口号,也是他们的行动。国画家、油画家们热衷于将自己的绘画搬上瓷板、花瓶,雕塑家们做了泥稿请人翻模,甚至对陶瓷工艺一无所知的国内外当代艺术家也可以携带者自己的草稿、观念或想法,到景德镇住上一两个月,然后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家。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的师生在这里学习,创作。他们将景德镇作为陶瓷艺术的创作基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旅游者随处可见。


  一位澳大利亚的老太太拿一条鲜鱼请人翻个模具,再灌浆,略加修改,变成了自己的作品。由于景德镇的气候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多雨,所以大部分艺术家仅春秋两季留在景德镇。近来,还有许多国内外艺术家在当地长期租借了工作室或购买了商品房。这种现象的兴起,直接促进了上海、杭州等华东地区的陶艺创作,影响波及全国的陶艺市场与收藏群体。


  活动、展览、理论探讨及网络资讯的普及


  美籍华人许以祺曾是国际陶艺交流中最活跃的一员。他首先在北京创办了内部刊物《陶艺家通讯》与乐陶苑工作室。2003年,他赴陕西富平,与富陶集团董事长徐都峰,总经理傅强合作,创办了陕西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先后成立了主馆、美国馆、法国馆、北欧馆、西欧馆、澳新馆、地中海馆等分馆。他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许多陶艺家到那里创作、展览,组织交流活动。由于他的运作,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大会得以在西安召开。


  2009年,文化部,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揭幕。当代陶艺首次被列为全国美展的十大展区之一,现当代陶艺终于获得了主流美术的关注,被承认是一种美术学科! 但是,陶艺竟然排名在漆画之后,成为漆器,陶艺的厦门展区,而全国美展的陶艺作品限制仅为120余件,许多杰出陶艺家及优秀作品不免遗漏,令陶艺圈内的不少同仁感到遗憾。不管怎样,陶艺进入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还是一件大事,在国内陶艺界形成了一个新的冲击波。


  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双年展创办于1998年。2012年6月底,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与浙江美术馆共同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暨中国高等陶瓷艺术教育高峰论坛揭幕,参展艺术家290人,展品500多件。开幕当天,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就郑重地宣布,希望这一展览能够移师中国美术馆展出。历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双年展为中国学院派为主体的现当代陶艺的发展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国内大型学术性陶艺展览主要由北京、景德镇、杭州、广州、西安等各地高等院校、美术馆、陶艺协会等学术单位举办,此后逐渐蔓延到上海、济南、成都等其他城市。展览作品风格也从单纯的器皿、雕塑类陶艺扩展到当代艺术的范畴,出现了综合媒材、装置艺术、以及多媒体等多元丰富的形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尽管也有《装饰》、《江苏画刊》、《雕塑》等杂志刊登过一些现当代陶艺文章,关注着现当代陶艺的发展。甚至也有一些陶瓷专业杂志昙花一现。现当代陶艺书刊真正的繁荣还是200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200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刊《中国陶艺家》杂志成立,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学院派陶艺杂志。


  《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于2007年改版,同时举办了“2007-首届中国陶瓷艺术论坛”。2010年11月,中国轻工业研究所《中国陶瓷-艺术版》试刊号出版。201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文化艺术报主办的《中国陶瓷画刊》出版。同时,还有许多艺术院校的教师编写了各种现当代陶艺的教材,好不热闹。与此同时,各地也出现了不少陶艺专业网站。其中以新生代陶艺家为服务对象的网站“新陶网”成了年青陶艺家的重要交流平台。


  近期来,因当代陶艺作为新兴的艺术市场板块而受到收藏类杂志的关注。例如,以高端财经人士为主要读者群的艺术投资杂志《收藏投资导刊》自2010年起也刊出一些介绍当代陶艺的文章。


  社会的关注与现当代陶艺市场的形成


  1990年代后期,上海“华尔实陶吧”是国内首创的“陶吧”。陶吧以娱乐性玩陶与咖啡厅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吸引顾客。但是这种经营模式最终因某些教育功能上的欠缺而没有真正得到普及。2000年,上海艺术博览会曾经出现过一些陶艺展位,其中包括美国中华陶瓷艺术学会的美国陶艺家作品展,但是终因当时的文化市场的大环境没有形成而被冷落。


  2005年以来,各地政府重视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陶艺事业如鱼得水。北京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地区是国内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活跃的艺术品市场同时也促进了陶艺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内整体经济与艺术市场的“井喷时期”,从景德镇到上海形成了一个从创作群体到艺术市场的产业链。仅上海一地就出现了多家现当代陶艺画廊与商业公司。2009年,上海春季艺术沙龙有限公司举办了首届上海国际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参展的陶艺公司与画廊数十家。连续多年,上海艺术博览会也在艺术博览会上专设了陶瓷艺术展区。


  2007年杭州的佳宝拍卖公司举办了首场“当代陶艺拍卖专场”,2008年北京嘉德拍卖公司举办了首场“现当代陶瓷艺术” 春季拍卖专场;2012年,又出现了一家专事陶瓷艺术拍卖的景德镇华艺拍卖公司,首场专题拍卖题为“中国风,2012学院派陶瓷艺术专场拍卖会”,也是轰轰烈烈。


  期待与展望


     中国陶瓷的对全世界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各时代的陶瓷文化各有千秋。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明清官窑彩瓷,无不达到历史的巅峰。几百年来,无数景德镇瓷器被送入欧洲皇宫,供奉在欧美列强贵族达官的书架上,陈列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出现在全球顶级的拍卖目录上,成为全球最昂贵的艺术品。


  今天,中国不缺少各类陶瓷艺术展览、展销,也不缺少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陶艺作品可以进入各大国家级的博物馆?什么样的陶瓷文化可以代表21世纪的中国?什么样的陶瓷艺术可以屹立在世界陶瓷文化之林?


  当中国步入世界经济强国时候,应当有丰硕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陶瓷文化留给世界,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